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测、纤维蛋白原测定、纤溶系统标志物检查、外周血涂片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消耗增加,数值通常显著降低。动态监测血小板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若持续下降提示凝血功能恶化,需及时干预。
2.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反映凝血因子的消耗情况。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功能障碍,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
3.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大量消耗导致水平下降。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变化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数值持续降低提示预后不良,需积极补充纤维蛋白原或输注血浆。
4.纤溶系统标志物检查:包括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反映纤溶系统激活程度。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纤溶亢进,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结合凝血功能指标可明确诊断,并指导抗纤溶治疗的应用。
5.外周血涂片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发现破碎红细胞或异常细胞碎片。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微血管病性溶血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涂片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尤其在早期表现不典型时具有重要价值。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查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综合分析,动态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对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