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内侧髁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或支具制动、手术治疗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复位、骨移植促进愈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或支具制动: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通过外固定限制关节活动,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石膏或支具需保持4-6周,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若固定期间出现移位或愈合不良,需调整治疗方案。保守治疗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小,但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需结合后期康复。
2.手术治疗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针对移位明显或关节面受损的骨折,通过手术暴露骨折端,精确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稳定骨折。手术可恢复关节面平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风险。术后需早期进行被动活动,避免关节僵硬。内固定材料通常无需取出,除非出现异物反应或影响功能。
3.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复位:适用于关节内骨折且移位较轻的情况,通过小切口插入关节镜观察骨折位置,辅助复位并固定。微创操作减少软组织损伤,术后恢复较快。但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最大限度保留关节活动度。
4.骨移植促进愈合:若骨折端存在骨缺损或愈合延迟,可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填充缺损区,提供力学支撑并刺激成骨。移植骨需与宿主骨紧密接触,避免松动。术后需延长保护期,待影像学确认骨性愈合后再逐步负重。骨移植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严格无菌操作。
5.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无论保守或手术治疗,均需在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防止粘连;中期加入主动锻炼,增强肌力;后期通过负重训练恢复行走功能。康复计划需个体化,避免过度负荷导致再骨折。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骨折类型、年龄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方案,定期随访评估愈合进展。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失效或关节面塌陷。饮食上补充钙质与蛋白质,促进骨痂形成。出现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