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的全过程包括术前评估与准备、定位结石位置、调整能量参数并发射冲击波、术中监测与调整、术后观察与复查。具体分析如下:
1.术前评估与准备: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肾功能状态,排除禁忌症如凝血障碍或妊娠。患者需禁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术前标记体位并确认设备正常运行,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定位结石位置:采用超声或X线实时成像技术精确定位结石,调整患者体位使结石位于冲击波焦点区域。定位过程中需避免骨骼或脏器遮挡,多次确认位置以减少误差,确保能量精准作用于目标。
3.调整能量参数并发射冲击波:根据结石成分和体积设置能量强度、频率及发射次数,低能量起始逐步递增以减少组织损伤。冲击波经水介质传导至体内,通过空化效应和应力作用粉碎结石,过程中需间断暂停以评估碎石效果。
4.术中监测与调整:实时监测结石碎裂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疼痛或血尿等反应。必要时重新定位或调整能量参数,避免过度治疗导致肾周血肿,确保碎石效率与安全性平衡。
5.术后观察与复查:治疗后监测排尿情况,收集结石碎片送检。给予镇痛和抗感染药物,指导增加饮水量促进残渣排出。术后1周影像学复查评估碎石效果,未排净者需进一步处理或二次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对儿童或骨质疏松患者使用过高能量。治疗后出现持续发热或严重血尿应及时就医,术后1个月内限制剧烈运动以防迟发性出血。定期随访肾功能及结石复发情况,调整饮食结构预防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