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需及时就医明确损伤程度、卧床休息避免加重损伤、佩戴支具固定保护腰椎、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功能、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明确损伤程度:腰椎骨折后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稳定性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不稳定性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神经损伤或脊柱畸形。
2.卧床休息避免加重损伤:急性期需严格卧床,减少腰椎负重和活动。通常建议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扭转或弯曲动作。卧床时间根据骨折程度调整,一般需2-8周。期间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必要时辅助下肢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3.佩戴支具固定保护腰椎:稳定性骨折可选用腰部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腰椎活动,促进骨折愈合。支具需根据体型定制,确保贴合且不影响呼吸。佩戴时间通常为6-12周,需定期复查调整松紧度,避免皮肤压迫或血液循环障碍。
4.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功能:骨折稳定后开始渐进式康复训练,初期以腰背肌等长收缩为主,后期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核心肌群力量训练。动作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负荷。康复周期较长,需坚持锻炼以恢复腰椎稳定性和日常功能。
5.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急性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和肿胀,严重疼痛可短期应用镇痛药。骨质疏松性骨折需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需遵医嘱使用,注意胃肠道和肝肾不良反应,避免长期依赖。
治疗期间需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影响恢复。饮食应均衡,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肢体麻木需立即就医。康复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防止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