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尤其在传统医学中常被用于缓解局部疼痛。现代研究也表明,芥子中的活性成分如异硫氰酸烯丙酯等,能够通过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肌肉或关节疼痛。
芥子的止痛机制主要与其温热效应有关。芥子外敷时,其成分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产生温热感,进而分散疼痛信号。这种刺激还能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缓解肿胀和疼痛。例如,风湿性关节炎或肌肉劳损时,芥子泥或芥子膏外敷可暂时改善症状。芥子中的挥发油成分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间接减少痛感。但需注意,芥子的止痛效果较短暂,适合辅助缓解轻中度疼痛,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使用芥子止痛时需谨慎。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红肿、灼烧感,甚至水疱,应避免长时间敷贴。孕妇、儿童及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内服芥子可能刺激消化道,引发恶心或呕吐,需严格遵循剂量。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芥子作为传统疗法,可与现代医学结合,但不可盲目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