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损伤后确实可能形成尿道狭窄。尿道损伤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若出现过度瘢痕增生或感染等因素干扰,可能导致尿道管腔变窄,进而形成尿道狭窄。这种情况在严重外伤、医源性操作或长期留置导尿管后较为常见,需及时干预以避免排尿功能障碍。
尿道狭窄的形成与损伤程度、治疗方式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尿道黏膜损伤后,炎症反应会启动修复机制,但若合并感染或反复损伤,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可能造成瘢痕挛缩。例如,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时,瘢痕修复范围较大,狭窄风险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若未充分扩张或吻合不佳,也可能遗留狭窄隐患。早期通过尿道造影或内镜检查明确狭窄部位和长度,有助于制定手术或扩张方案。
预防尿道狭窄需注重损伤后的规范处理。急性期应彻底清创、控制感染,术后定期行尿道扩张或留置支架。患者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憋尿,减少尿道刺激。若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需立即复查。长期随访中,尿道内切开或成形术可能用于顽固性狭窄,但需权衡手术创伤与复发风险。日常护理和医患配合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