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并非硬肿症的高发期。硬肿症多见于寒冷季节,尤其是冬季或初春气温较低时,新生儿和早产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硬化、水肿等症状。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发病率通常低于冬季,但若遭遇倒春寒或护理不当,仍可能诱发个案。
硬肿症的发病与低温环境密切相关。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棕色脂肪储备有限,在寒冷刺激下易出现产热不足。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皮下脂肪可能发生凝固,导致皮肤变硬、肿胀,常见于下肢、臀部及面颊。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合并感染、窒息的患儿风险更高。春季虽整体转暖,但昼夜温差大,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气温骤降,若保暖措施不足,仍可能引发硬肿症。母乳喂养不足、能量摄入过少或护理不当也会加重病情。
预防硬肿症需注重环境温度管理,保持室温在24-26℃,湿度适宜。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并包裹保暖,尤其是头部和四肢。提倡早开奶,保证足够热量摄入,监测体温变化。若发现皮肤发硬、肿胀或反应低下,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避免使用过热源直接取暖,防止烫伤。家长及护理人员应学习新生儿保健知识,在气温波动时加强防护,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