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肿症在冬季确实更为高发。寒冷天气是诱发硬肿症的重要因素,低温导致皮下脂肪组织血流减少,代谢异常,进而引发局部或全身性硬肿。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尤其容易在冬季出现硬肿症症状。
冬季气温下降时,人体为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流量显著降低。脂肪组织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凝固变性,形成硬肿。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存在感染、缺氧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风险更高。硬肿症初期表现为皮肤发凉、发硬,常见于下肢、臀部或面颊,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伴随体温不升、反应低下等全身症状。及时识别并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预防冬季硬肿症需注重保暖,尤其是新生儿应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避免在寒冷环境中暴露过久,定期检查皮肤弹性及体温变化。若发现皮肤硬肿、喂养困难或活动减少,需立即就医。医疗干预包括复温、纠正代谢紊乱及抗感染治疗,复温过程需缓慢进行,避免快速升温导致循环衰竭。家长和护理人员应学习硬肿症的早期表现,冬季加强监测,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