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破裂后仍能听到声音,但听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耳膜作为中耳与外耳的分界,主要功能是传导声波振动。破裂后声波传递效率降低,但部分声波仍可通过骨传导或未受损区域传递,因此不会完全失聪。听力损失程度取决于穿孔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伴随中耳损伤。
耳膜穿孔对听力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小型穿孔可能仅导致轻微听力下降,高频声音感知更明显受损;大型穿孔或边缘性穿孔会造成30分贝以上的传导性听力损失。若伴随听骨链中断或内耳损伤,可能出现混合性耳聋。部分患者会出现耳鸣、耳闷胀感,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穿孔还伴随耳漏。声音传导路径改变后,可能出现听觉定位能力下降。临床观察发现,前下方的穿孔对听力影响较小,后上方的穿孔更容易累及听骨链。
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污水入耳是保护穿孔耳膜的关键措施。游泳需使用专用耳塞,洗澡时可涂抹凡士林的棉球堵塞外耳道。禁止自行冲洗外耳道,乘坐飞机或潜水需谨慎气压变化。约80%的外伤性小穿孔可在4周内自愈,超过3个月未愈需考虑鼓膜修补术。突发听力骤降、眩晕或面瘫提示可能并发迷路瘘管或面神经损伤,需立即就医。抗生素滴耳液使用不宜超过两周,避免耳毒性药物局部应用。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可准确评估听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