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类型可通过观察大便性状、颜色、气味及伴随症状进行初步判断。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大便特征存在差异,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区分感染性、非感染性腹泻或乳糖不耐受等特殊类型。
感染性腹泻常见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病毒性腹泻大便多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无明显腥臭味,轮状病毒感染者可能伴随发热、呕吐;细菌性腹泻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大便常为黏液脓血便,气味腥臭,可能伴里急后重或高热;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痢疾大便呈果酱样,带血或黏液。非感染性腹泻多因饮食不当或过敏导致,大便含未消化食物残渣,酸臭味明显,过敏者可能伴随皮疹。乳糖不耐受患儿大便呈泡沫状,有酸腐味,腹胀症状突出。
观察大便需注意采集新鲜样本,避免尿液污染,记录排便频率及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脱水体征。不可仅凭大便性状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便常规、轮状病毒检测及病史。脱水是腹泻高危并发症,需监测尿量、精神状态及皮肤弹性。母乳喂养婴儿大便偏稀属正常现象,需与病理性腹泻区分。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便血或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