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部位有卵巢、子宫骶韧带、盆腔腹膜、直肠阴道隔、输卵管。具体分析如下:
1.卵巢:卵巢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异位内膜组织可形成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囊肿内积聚陈旧性血液,导致卵巢体积增大,可能影响排卵功能。病灶反复出血与周围组织粘连,引发慢性盆腔疼痛。卵巢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月经紊乱或不孕。
2.子宫骶韧带:子宫骶韧带位于子宫后方,连接子宫与骶骨。异位内膜组织侵犯该部位时,局部形成结节或纤维化。病灶刺激周围神经,引发深部性交痛或排便痛。韧带增厚挛缩可能导致子宫后倾固定,加重盆腔粘连。疼痛症状常与月经周期同步。
3.盆腔腹膜:盆腔腹膜覆盖子宫、输卵管等器官,异位内膜可种植于腹膜表面。病灶呈紫蓝色斑点或结节,伴随炎症反应。腹膜粘连可能导致器官活动受限,引发慢性下腹痛。腹膜刺激症状在月经期加剧,部分患者出现非周期性疼痛。
4.直肠阴道隔:直肠阴道隔是直肠与阴道间的结缔组织间隔。内膜组织浸润该部位时,形成触痛性硬结。病灶压迫直肠或阴道,导致排便困难或性交痛。深度浸润可能累及肠壁肌层,引发周期性便血。病灶位置深在,手术切除难度较大。
5.输卵管:输卵管黏膜层或浆膜层可出现内膜异位病灶。病变导致输卵管扭曲、粘连或管腔狭窄,影响卵子运输功能。输卵管蠕动异常可能阻碍受精过程,增加不孕或宫外孕风险。病灶出血与周围组织粘连,进一步破坏输卵管解剖结构。
子宫内膜异位症需根据病灶部位及症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监测病情进展,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疼痛症状明显者需结合药物与物理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干预。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症状,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