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非典型期。具体分析如下:
1.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等。头部可能出现枕秃,骨骼改变尚不明显。此期症状易被忽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病情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至激期。
2.激期:骨骼改变显著,如方颅、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等。四肢长骨远端膨大形成手镯或脚镯样改变,脊柱后凸或侧弯。肌肉松弛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如坐、立、行走延迟。此期症状典型,诊断相对明确。
3.恢复期: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神经兴奋性降低,出汗减少,睡眠趋于稳定。骨骼畸形可能部分修复,但严重变形需长期观察。实验室指标如血钙、血磷逐步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重症或未及时治疗的患儿。骨骼畸形永久残留,如O型腿、X型腿、脊柱弯曲等。此期治疗以矫正畸形为主,需结合康复手段改善功能。预防后遗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
5.非典型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钙抽搐或反复呼吸道感染。骨骼改变轻微,易误诊为其他疾病。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佝偻病的防治需注重孕期营养、婴幼儿科学喂养及充足日照。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避免延误治疗。严重骨骼畸形需专科评估,必要时手术矫正。规范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是关键,但过量可能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