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刺操作需保持严格无菌环境避免感染、选择正确穿刺点防止神经损伤、控制穿刺深度减少组织创伤、术后密切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或头痛症状、操作前评估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严格无菌环境避免感染:腰刺需在消毒手术室进行,医护人员穿戴无菌手套及口罩,穿刺区域用碘伏彻底消毒。操作器械必须高温高压灭菌,避免将外界微生物带入椎管。术后穿刺点覆盖无菌敷料,24小时内避免沾水。
2.选择正确穿刺点防止神经损伤:通常选择腰椎3-4或4-5间隙,此处脊髓已终止为马尾神经,穿刺风险较低。体表定位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参考,偏离中线可能损伤神经根。穿刺时保持针头与脊柱平行,缓慢进针。
3.控制穿刺深度减少组织创伤:成人穿刺深度约4-6cm,儿童酌减。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明显落空感,此时停止推进。反复穿刺会导致硬膜外血肿或蛛网膜粘连,进针受阻时应重新定位。
4.术后密切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或头痛症状:去枕平卧6小时以减少脑脊液外渗。若出现持续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为低颅压综合征。穿刺点渗液需加压包扎,严重脑脊液漏需硬膜外血贴治疗。
5.操作前评估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禁用。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需停药1周以上。穿刺后局部按压10分钟,观察有无下肢麻木或肌力下降等硬膜外血肿征兆。
腰刺过程中需与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情绪。操作后24小时内禁止剧烈运动,出现发热或下肢放射痛需立即就医。有腰椎畸形或局部感染者应改用其他检查方法,避免强行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