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眩晕通常不会导致失去意识。周围性眩晕主要由内耳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或前庭神经炎等疾病。这类眩晕以突发旋转感、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但意识状态通常保持清醒。若出现意识丧失,需高度警惕中枢性眩晕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脑卒中、心律失常等。
周围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前庭信号传递异常有关。内耳半规管中的耳石脱落、内淋巴液失衡或前庭神经炎症可能引发强烈眩晕,但大脑皮层功能未受直接影响,因此意识清晰。患者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眼震或站立不稳,但不会陷入昏迷。部分人群因剧烈眩晕引发过度换气或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可能出现短暂黑矇或接近晕厥,但并非真正意识丧失。中枢性眩晕则不同,脑干或小脑病变可能直接损伤觉醒系统,需通过影像学或神经检查加以鉴别。
注意区分眩晕伴随症状。若眩晕时出现复视、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持续头痛,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周围性眩晕患者应避免突然转头或剧烈体位变化,发作期需有人陪同防止跌倒。长期反复眩晕或听力下降需完善前庭功能检查,梅尼埃病患者需限制盐分摄入。不建议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掩盖症状,以免延误诊断。中老年人群首次发作眩晕建议监测血压、心电图,排除心源性或代谢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