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的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支架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牵引固定、石膏固定。具体分析如下:
1.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通过皮肤外置的金属针与外部支架连接,实现对骨折端的稳定固定。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可减少二次手术风险。固定后需定期调整支架松紧度,避免针道感染。外固定支架允许早期关节活动,但稳定性较内固定差,后期可能需更换为内固定。
2.钢板螺钉内固定:钢板螺钉通过手术直接固定在骨折端两侧,提供高强度稳定性。适用于干骺端或骨干骨折,尤其适合需要解剖复位的病例。钢板需贴合骨面,避免压迫软组织。术后可早期负重,但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3.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从骨髓腔内部贯穿骨折端,通过交锁螺钉防止旋转和短缩。适用于骨干中段骨折,生物力学优势显著,负荷分布均匀。手术需扩髓或非扩髓,前者强度更高但可能损伤骨髓血供。术后允许部分负重,愈合后需取出内固定物。
4.牵引固定:通过皮肤或骨骼牵引装置持续牵拉骨折端,维持对位对线。适用于临时稳定或无法立即手术的病例,如儿童骨折或合并全身疾病者。牵引需控制重量,避免过度拉伸导致神经血管损伤。长期牵引可能引发关节僵硬,需结合其他固定方式。
5.石膏固定:利用石膏绷带包裹肢体,限制骨折端移动。适用于无移位或稳定性骨折,或作为术后辅助固定。石膏需塑形贴合肢体,避免压迫骨突部位。固定期间需观察末梢血运,防止肿胀导致缺血。拆除后需逐步康复锻炼以恢复功能。
固定方式选择需结合骨折类型、年龄及全身状况。术后需定期复查影像,评估愈合进度。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异常需及时就医。感染或固定失效需干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