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腰椎CT片需关注椎体形态是否规整、椎间盘密度有无异常、椎管空间是否狭窄、周围软组织是否肿胀、骨质结构有无增生或破坏。具体分析如下:
1.椎体形态是否规整:正常腰椎椎体呈矩形,边缘光滑。若出现楔形变、压缩或边缘不规则,提示可能存在外力损伤或退行性改变。需对比相邻椎体高度,观察终板是否完整,椎体前后缘骨皮质连续性是否中断。椎体内部骨小梁结构应均匀,局部密度增高可能为骨质硬化,密度减低需警惕溶骨性病变。
2.椎间盘密度有无异常:正常椎间盘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若中央出现气体样低密度影,常见于椎间盘真空现象;局部密度增高可能为钙化。椎间盘后缘膨出或突出表现为超出椎体边缘的软组织影,需测量突出程度及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椎间隙变窄多与退变相关,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
3.椎管空间是否狭窄:测量椎管前后径及侧隐窝深度,成人腰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提示狭窄。观察硬膜囊是否受压变形,黄韧带是否增厚超过4mm。椎间孔区域需评估神经根周围空间,骨性狭窄或软组织压迫均可导致神经卡压症状。
4.周围软组织是否肿胀:腰大肌轮廓应清晰对称,密度均匀。若出现肌间隙模糊、密度增高或局部膨隆,提示血肿、脓肿或肿瘤可能。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表现为条索状高密度影,需记录范围及厚度。椎旁软组织肿胀可能伴随感染或创伤。
5.骨质结构有无增生或破坏:骨赘形成多见于椎体边缘,呈唇样突起。关节突关节增生表现为关节面硬化、间隙变窄。溶骨性破坏呈虫蚀样低密度区,成骨性病变为云絮状高密度影。需注意骨皮质是否中断,有无病理性骨折征象。
阅片时需结合临床症状,避免仅凭影像学表现下结论。动态观察病变进展更有价值,必要时建议增强扫描或三维重建。影像描述应客观准确,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术语。不同年龄段正常表现存在差异,需熟悉生长发育各阶段特征。影像诊断需与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学结果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