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识别、快速复苏、控制感染源、器官功能支持和综合管理。治疗的核心目标是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组织灌注,控制感染,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
早期识别和快速复苏是关键环节。一旦怀疑感染性休克,需立即评估生命体征,重点关注心率、血压、尿量和意识状态。液体复苏是首要措施,通常选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初始剂量为20ml/kg,必要时重复输注。若液体复苏后循环仍不稳定,需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以维持有效灌注压。同时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超声评估容量状态,避免过度输液。控制感染源同样重要,需尽早明确病原体,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清除感染灶如引流脓肿或坏死组织切除也可能必要。
注意事项包括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如乳酸水平、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液体管理需个体化,警惕容量过负荷导致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应逐步调整剂量,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抗生素需足量足疗程,但需警惕耐药性和二重感染。器官支持如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等需根据病情及时启动。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对恢复至关重要。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减轻家属焦虑,加强多学科协作以提高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