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扭伤的检查主要包括观察肿胀与淤血情况、检查活动受限程度、触诊疼痛与压痛点、评估关节稳定性、判断韧带损伤程度。具体分析如下:
1.观察肿胀与淤血情况:肿胀与淤血是关节扭伤的常见表现,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出现。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扭伤可能仅局部轻微肿胀,严重扭伤则伴随明显淤血和广泛肿胀。淤血颜色由红变紫再转黄,提示出血吸收过程。检查时需对比健侧关节,明确肿胀范围与淤血分布,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2.检查活动受限程度:关节扭伤后活动受限是重要指征。主动活动检查要求受伤者自主活动关节,被动活动则由检查者协助完成。轻度扭伤可能仅轻微疼痛下活动受限,严重扭伤则因疼痛或结构损伤导致活动完全受限。检查需记录屈伸、旋转等方向的活动范围,并与健侧对比。
3.触诊疼痛与压痛点:触诊可明确疼痛部位与压痛点,帮助定位损伤结构。检查时从远离疼痛区域开始,逐渐向中心按压,避免直接刺激最痛处。韧带附着点、关节间隙等部位压痛提示特定结构损伤。触诊还需注意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排除骨折或脱位。
4.评估关节稳定性:关节稳定性检查是判断韧带是否断裂的关键。通过侧方应力试验、抽屉试验等方法,施加外力测试关节异常活动。若关节出现明显松动或异常位移,提示韧带严重损伤。检查需轻柔,避免加重损伤,必要时与影像学检查结合。
5.判断韧带损伤程度:韧带损伤分为轻度拉伤、部分撕裂和完全断裂。轻度拉伤仅有轻微疼痛和肿胀,关节稳定性正常;部分撕裂伴随明显压痛和轻度不稳;完全断裂则关节稳定性丧失,可能伴随弹响感。检查需结合稳定性测试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受伤后24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防止加重肿胀。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必要时使用弹性绷带固定。疼痛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严重韧带损伤。康复期间逐步恢复活动,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