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严重性取决于出血量和处理是否及时。少量出血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出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危及生命,属于产科急症之一。
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内,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残留或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表现为子宫无法有效收缩止血。产道损伤如宫颈或阴道撕裂也可能导致持续出血。胎盘残留或粘连会妨碍子宫正常收缩,增加出血风险。凝血功能障碍虽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时识别出血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至关重要,如使用宫缩药物、缝合伤口或手术清除残留胎盘。
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需多环节配合。孕期定期产检有助于发现高危因素,如前置胎盘或凝血异常。分娩时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出血量,尤其对高危产妇加强观察。产后2小时内是出血高发期,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阴道出血情况。若出现头晕、心悸或出血量骤增,应立即就医。产妇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促进子宫恢复。合理饮食和适度补铁有助于预防贫血。家属应了解基本急救知识,发现异常及时协助送医。医疗团队的专业处理和产妇的积极配合是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