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感染可能导致发热、肝脾肿大、腹痛腹泻、咳嗽胸痛、皮肤瘙痒。具体分析如下:
1.发热:血吸虫感染急性期常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随畏寒出汗。发热与虫体代谢产物及虫卵沉积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关,通常持续2-4周。部分病例出现弛张热型,午后体温升高明显,夜间自行缓解。发热期间可能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易被误诊为疟疾或伤寒。
2.肝脾肿大:慢性血吸虫病最典型表现为肝左叶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可触及结节。脾脏因门静脉高压进行性增大,严重者可达脐水平。肝脾肿大伴随肝功能异常,晚期可能出现腹水与食管静脉曲张。虫卵在肝脏汇管区沉积引发肉芽肿反应,导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形成特征性的干线型肝纤维化。
3.腹痛腹泻:肠道症状多见于虫卵沉积于肠壁的病例。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呈阵发性绞痛或隐痛。腹泻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里急后重感明显。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肠壁增厚、息肉形成,少数发展为肠梗阻。虫卵穿透肠黏膜时可能引发局部溃疡与出血。
4.咳嗽胸痛:急性感染2-6周后,虫体移行至肺部可引起刺激性干咳,胸骨后隐痛或刺痛。X线检查可见肺部点片状浸润影,听诊可闻及湿啰音。症状与虫体代谢产物引发的过敏反应及虫卵栓塞肺小血管有关,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咯血,需与肺结核鉴别。
5.皮肤瘙痒:尾蚴侵入皮肤处出现红色丘疹,奇痒难忍,称为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后数小时至3天内发生,持续1周左右自行消退。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脱屑,与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盐沉积有关。抓挠可能导致继发感染。
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应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涉水时做好防护措施。出现可疑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粪便虫卵,确诊后规范用药。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晚期患者需预防消化道出血。疫区饮用水应煮沸或过滤,不食用生鲜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