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轻症患者通常7-10天自愈,重症需及时住院干预。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退热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以及缓解口腔溃疡的局部麻醉凝胶或喷雾。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发热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但需避免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口腔疼痛影响进食者,可选用含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剂,或使用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皮肤疱疹未破溃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破溃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预防感染。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炎或肺水肿,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呕吐嗜睡、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居家护理需保持环境通风,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以减少口腔刺激。患儿用品需单独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关键,EV-A71型灭活疫苗可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仅用于继发细菌感染时。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混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