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通常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2天或月经初期,部分人群可能在经期全程感到不适,但以经期前24-48小时为高发时段。疼痛程度与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主要与前列腺素分泌、子宫收缩强度及个体痛阈相关。
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排卵周期建立后前列腺素过度释放有关,这种化学物质会引发子宫强烈收缩导致缺血性疼痛。继发性痛经则与盆腔病变相关,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此类疼痛可能提前至月经前3-5天出现,并持续至经期结束。激素水平波动也是诱因之一,黄体期后期孕酮水平下降会触发炎症反应,加重盆腔充血与不适感。
日常需注意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痛经。若疼痛伴随发热、异常出血或逐渐加重,需排除妇科器质性疾病。经前避免高盐饮食、咖啡因摄入可减轻水肿与痉挛,适度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有助于缓解症状。热敷下腹部能放松肌肉,但持续剧烈疼痛建议就医评估,必要时采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干预。记录月经周期与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诊断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