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可能损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后纵韧带、硬脊膜韧带。具体分析如下:
1.棘上韧带:位于脊柱后方最表层,连接各棘突顶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穿刺针垂直进针时易直接穿透该韧带,过度用力可能导致纤维撕裂。韧带上部较厚,下部较薄,穿刺后可能出现局部淤血或慢性炎症。
2.棘间韧带:填充相邻棘突间隙,与棘上韧带紧密相连。穿刺针斜向进针时可能贯穿该韧带,反复操作易造成韧带松弛。该结构富含神经末梢,损伤后可能引发短暂锐痛,但通常不遗留功能障碍。
3.黄韧带:连接相邻椎板,弹性纤维含量高。穿刺针突破时有明显落空感,过度深入可能撕裂韧带深层。该结构血供较少,修复缓慢,多次穿刺可能降低局部弹性,增加椎管粘连风险。
4.后纵韧带:紧贴椎体后方,贯穿整个椎管前壁。穿刺针偏离中线过深可能擦伤该韧带,导致局部水肿。韧带深层与硬膜相邻,损伤可能刺激神经根,但临床发生率较低。
5.硬脊膜韧带:硬膜外腔的结缔组织束,固定硬脊膜与椎管壁。穿刺角度偏差可能牵拉或割裂该结构,引发脑脊液渗漏。韧带损伤后可能伴随体位性头痛,需平卧缓解。
操作前需确认解剖标志,选择合适穿刺点。进针过程保持手法稳定,避免反复调整方向。术后观察有无异常疼痛或神经症状,及时处理并发症。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降低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