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量在500毫升以内属于正常范围。自然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剖宫产超过1000毫升,则定义为产后出血,属于异常情况需要医疗干预。产后出血量的评估需结合产妇个体差异、分娩方式及临床监测综合判断。
产后出血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分娩时,胎盘剥离创面、会阴裂伤或侧切伤口均可能引起出血。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约占70%-80%。剖宫产手术由于涉及子宫切口,正常出血量略高于阴道分娩。产后2小时内是出血高峰期,约占总量80%,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及出血颜色变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休克指数等实验室指标也有助于评估失血程度。
观察出血需注意血液颜色、性状及伴随症状。鲜红色持续出血提示动脉性出血,暗红色伴随血块多与子宫收缩不良有关。出现头晕、心悸、呼吸急促等贫血症状,或每小时浸透超过一块产褥垫需立即就医。产后需定时按摩子宫促进收缩,早期哺乳可刺激缩宫素分泌。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度活动有助于恶露排出。凝血功能障碍、前置胎盘或多胎妊娠等高危人群应提前制定预防方案。医疗机构需备齐缩宫药物、宫腔填塞球囊等急救设备,确保出血时能快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