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需要做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骨髓穿刺。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检查:骨髓炎常伴随感染指标升高,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能明显上升。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及全身反应,但无法直接确定感染部位或病原体类型。血液检查是初步筛查手段,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2.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显示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但早期变化不明显。CT能更清晰观察骨质结构,MRI对软组织及骨髓水肿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核素骨扫描可发现病灶代谢活跃区域,但特异性较低。
3.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观察骨组织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特征,明确诊断。病理结果可区分化脓性、结核性等不同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4.细菌培养:取脓液或病变组织进行培养,鉴定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阳性结果可针对性使用抗生素,但培养周期较长且可能受采样影响。
5.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涂片或培养,直接检测骨髓内感染情况。适用于血源性骨髓炎或难以明确病灶时,但操作有一定创伤性。
骨髓炎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评估疗效,防止病情反复或并发症。抗生素使用应严格遵循培养结果,减少耐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