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部分伴有发热。实验室检测可通过咽拭子、粪便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确诊。治疗上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需根据症状采取退热、补液等措施,重症病例需及时住院干预。
诊断时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与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夏秋季高发。轻症病例口腔疱疹常出现在颊黏膜、舌缘,手足部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部分患儿臀部、膝盖也有分布。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体,后者易引发脑炎、肺水肿等重症。实验室确诊依赖RT-PCR检测病毒核酸,或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特异性抗体升高。治疗上,发热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腔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局部喷剂缓解疼痛,需保证水分摄入以防脱水。重症病例如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或心肺症状,需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
注意事项包括严格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交叉感染。日常需加强手卫生,玩具、餐具等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关注3岁以下患儿,若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预警表现需即刻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温凉,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疼痛。托幼机构发现病例需及时报告,配合疾控部门开展环境消杀。疫苗接种可预防EV71型相关重症,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