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需要做尿常规检查、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基础项目,通过观察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等物理性质,结合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等化学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尿液中白细胞酯酶阳性或亚硝酸盐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而红细胞增多可能与尿路黏膜损伤有关。
2.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尿培养是确诊尿路感染的关键检查,通过采集清洁中段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药敏试验可指导抗生素选择,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耐药性。尿培养阳性且菌落计数达标时,可确诊尿路感染,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判断。
3.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结构,排查结石、梗阻、畸形等继发因素。肾盂积水或输尿管扩张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梗阻,膀胱壁增厚或残余尿增多可能与慢性感染相关。超声无创、便捷,适合初步筛查。
4.血液常规检查:血常规可评估感染程度,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炎症指标异常,如C反应蛋白升高。血常规结果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5.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滤过功能。尿路感染累及肾脏时可能导致肾功能异常,尤其对反复感染或高危人群需监测肾功能变化。肾功能损害需及时干预,避免进展为慢性肾病。
尿路感染检查需结合症状选择,急性期以尿常规和尿培养为主,复杂病例需影像学评估。检查前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留取尿液时注意清洁,减少污染风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确保感染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