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后需保持制动避免二次损伤、严格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注意营养补充促进骨骼修复、预防并发症如压疮或肺炎。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制动避免二次损伤:脊柱骨折后需立即固定受伤部位,使用支具或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不当移动可能导致骨折移位或脊髓损伤,搬运时应采用轴向翻身法。早期绝对禁止负重或剧烈运动,待影像学确认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活动。
2.严格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计划需根据骨折类型和程度个性化制定,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肌肉按摩或关节屈伸。后期逐渐增加主动训练强度,重点强化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需立即停止并就医调整方案。
3.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骨折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需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痂形成及脊柱排列情况。若发现愈合延迟或内固定松动,需及时干预。复查还包括神经功能评估,排除脊髓压迫等潜在风险。
4.注意营养补充促进骨骼修复:每日需保证足量钙质与蛋白质摄入,如乳制品、鱼类及豆类。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适量晒太阳或补充制剂。避免高盐饮食及酒精,以免影响骨代谢。
5.预防并发症如压疮或肺炎:长期卧床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进行深呼吸训练及拍背排痰,减少肺部感染风险。留置导尿管者需定期消毒,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脊柱骨折后需关注心理状态,焦虑或抑郁可能影响康复进程。环境布置应避免滑倒或碰撞,床边加装护栏。疼痛管理以药物与非药物方式结合,避免长期依赖止痛剂。出现发热、肢体麻木或大小便失禁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