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与乙肝在传播途径、潜伏期、慢性化风险、疫苗预防效果、症状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传播途径: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乙肝则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传染性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也是重要媒介。甲肝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而乙肝病毒抵抗力更强,可通过微量血液传播。
2.潜伏期:甲肝潜伏期通常为15至50天,平均30天,发病较急。乙肝潜伏期较长,约30至180天,部分感染者可能数月甚至数年无明显症状。潜伏期差异导致两者早期发现和干预的时机不同。
3.慢性化风险:甲肝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绝大多数患者在急性期后完全康复。乙肝慢性化风险较高,约5%至10%的成人感染者可能转为慢性,婴幼儿感染后慢性化率更高,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4.疫苗预防效果:甲肝疫苗需接种两剂,间隔6至12个月,保护率超过95%,免疫力可持续20年以上。乙肝疫苗需接种三剂,按0、1、6个月程序,全程接种后保护率达90%以上,但部分人群需检测抗体水平。
5.症状表现:甲肝急性期常见发热、乏力、恶心、黄疸,儿童症状较轻或无表现。乙肝急性期症状类似但更隐匿,慢性感染者可能仅感疲劳或无症状,部分出现肝区不适、蜘蛛痣等体征。
感染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接触可疑传染源后需尽早检测,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慢性乙肝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肝康复后仍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