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感染蛔虫后,常见的表现包括腹痛、食欲异常、睡眠不安、磨牙、体重增长缓慢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肛门周围不适,严重时甚至出现营养不良或肠梗阻症状。蛔虫数量较多时,可能在大便中发现虫体或呕吐物中排出成虫。
蛔虫感染的症状与寄生虫数量及患儿体质密切相关。轻度感染可能仅表现为间歇性脐周疼痛或食欲减退,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问题。典型症状如夜间磨牙、频繁抠抓肛门尤其夜间,可能与蛔虫夜间在肛周产卵有关。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贫血、生长发育迟缓,因蛔虫争夺宿主营养。若虫体进入胆道或阑尾,可能引发剧烈腹痛、发热等急症。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出现烦躁哭闹、反复荨麻疹等非特异性表现。
预防蛔虫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蔬菜、水果彻底清洗,肉类充分煮熟,避免接触污染土壤。定期修剪指甲,饭前便后规范洗手。两岁以上儿童可考虑预防性驱虫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粪便检查可确诊。驱虫药物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期间需将患儿衣物、床单高温消毒,家庭成员建议同步检查。若出现呕吐蛔虫、持续腹痛或黄疸,需立即急诊处理。日常加强卫生宣教,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