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扭伤后可通过观察肿胀程度、检查关节活动范围、触摸疼痛位置、判断是否伴随弹响或卡顿、评估行走能力确定伤情。具体分析如下:
1.观察肿胀程度:膝盖扭伤后局部组织可能出现充血或积液,导致肿胀。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轻度扭伤肿胀较轻微,重度扭伤可能迅速出现明显肿胀甚至皮下淤血。肿胀范围可帮助判断韧带或半月板是否受损,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评估。
2.检查关节活动范围:主动屈伸膝盖观察是否受限,被动活动时是否有阻力或疼痛加剧。正常膝关节可屈曲至130度左右,伸直为0度。若活动明显受限或伴随剧痛,可能提示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囊受损。
3.触摸疼痛位置:用手指按压膝盖周围特定部位,如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髌骨边缘或关节间隙。局部压痛可初步定位损伤结构,例如内侧副韧带损伤常在膝盖内侧下方出现压痛,半月板损伤多在关节间隙有深压痛。
4.判断是否伴随弹响或卡顿:活动膝盖时出现弹响或关节卡住感,可能提示半月板撕裂或游离体形成。此类症状常伴随关节交锁现象,即膝盖突然无法伸直或屈曲,需手法复位或进一步处理。
5.评估行走能力:尝试负重行走观察步态是否稳定。轻度扭伤仍可勉强行走但伴疼痛,严重损伤可能导致无法承重或步态异常。若行走时膝盖打软腿或有脱臼感,需警惕韧带完全断裂的可能。
急性期应避免热敷或剧烈活动,防止加重出血肿胀。损伤后48小时内可冷敷并抬高患肢,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关节不稳,需及时就医排查韧带断裂等严重情况。康复期间逐步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但需在无痛范围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