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在血常规检查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则常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比例相对降低。
血常规是鉴别感染类型的常用工具。细菌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激活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防御机制,导致其数量显著上升,并可能伴随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细菌感染可能引发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升高。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作为主要免疫应答细胞,比例通常增高,但白细胞总数可能不变或减少。部分病毒如EB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单核细胞增多。某些特殊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或病毒如登革热可能导致非典型血常规表现,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解读血常规结果时需谨慎。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抑制患者的血常规反应可能不典型。轻度细菌感染或局部感染时,白细胞可能未明显升高;严重病毒感染如流感也可能暂时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应激、药物或非感染性疾病如血液病亦可干扰结果。单独依赖血常规可能误判,需结合病史、体征、病原学检测如培养、核酸检测及影像学综合评估。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比单次结果更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