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和赤芍均可用于痛经,但具体选择需结合证型与体质。白芍偏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适合血虚肝郁型痛经;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更适合瘀热互结型痛经。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敛阴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尤其适合经期小腹隐痛、喜按、伴有头晕乏力或经血量少色淡的血虚型痛经。经典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均以白芍为主药,通过柔肝解郁缓解痉挛性疼痛。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侧重活血散瘀、清泄肝火,适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拒按、经血色暗有块、舌质紫暗的瘀热型痛经,常配伍丹参、桃仁等增强化瘀之力,如血府逐瘀汤。现代研究亦证实,赤芍中的芍药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使用需注意辨证施治,避免误用。白芍性敛,长期单用可能碍胃,脾虚便溏者慎用;赤芍活血力强,孕妇、经量过多或无瘀滞者忌用。两者均不宜与藜芦同服十八反。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应用,如寒凝血瘀可加桂枝、吴茱萸,气滞血瘀可配香附、延胡索。痛经反复发作或伴随严重症状如晕厥、经血过多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不可仅依赖单味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