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和艾草不是同一种中草药,虽然两者均为常见药用植物,但在来源、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以春季幼苗入药为佳,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之说。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湿疮瘙痒等症,是治疗肝胆疾病的核心药材,如经典方剂茵陈蒿汤。艾草则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肾经,以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见长,常用于虚寒性出血、痛经、宫冷不孕及湿疹疥癣等,外用可灸疗。两者虽同属菊科,但茵陈侧重利湿退黄,艾草偏于温通散寒,功效迥异。
使用茵陈与艾草时需严格辨证。茵陈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长期服用可能伤及阳气;艾草性温,阴虚血热者忌服,过量可能引发口干咽燥等燥热症状。孕妇使用艾草需谨慎,尤其避免大剂量内服。部分地区民间将两者混称蒿草,但实际药用部位与采收时间不同,不可相互替代。贮藏时均需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确保药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