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确实属于蒿类植物,俗称的蒿子通常包括艾草在内,但并非所有蒿子都是艾草。蒿子是菊科蒿属植物的泛称,而艾草特指其中的艾蒿Artemisiaargyi,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两者在形态、气味和用途上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特征区分。
蒿属植物种类繁多,全球约有300种,中国分布约200种。艾草叶片厚实,背面密布灰白色绒毛,散发浓郁香气,常用于艾灸、驱蚊或制作艾条。其他蒿子如青蒿、茵陈蒿等虽同属菊科,但功效不同。例如青蒿可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茵陈蒿则利胆退黄。民间常将蒿子与艾草混称,但传统医学强调精准用药,需明确品种。艾草性温,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而多数蒿子性偏寒凉,需辨证使用。
使用艾草或蒿子时需注意鉴别品种,避免误用。新鲜艾草可能含微量毒性成分,建议阴干后使用。孕妇、阴虚血热者慎用艾草,以免引发不适。蒿子类植物部分品种可能引起过敏,初次使用建议小剂量测试。采集野生艾草时需避开污染源,防止农药或重金属残留。药用前咨询中医师,确保对症下药。传统草药虽源自自然,仍需科学态度对待,不可盲目替代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