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需从多环节入手,如加强高危妊娠管理、规范产程监测、避免产道损伤、合理使用促宫缩药物、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高危妊娠管理:高危妊娠如胎盘早剥、子痫前期等易诱发凝血功能障碍,需早期识别并干预。定期评估孕妇凝血功能,对存在血栓倾向者采取预防性抗凝措施。密切监测胎儿及胎盘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降低并发症风险。
2.规范产程监测:产程延长或停滞可能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增加凝血风险。需动态监测宫缩强度及胎心变化,避免产程异常。合理使用催产素,防止宫缩过强引发胎盘血流灌注不足。
3.避免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操作粗暴或器械使用不当可能造成软产道撕裂,激活凝血系统。需严格掌握会阴侧切指征,轻柔助产。产后仔细检查宫颈及阴道,发现裂伤及时缝合止血。
4.合理使用促宫缩药物:过量应用缩宫素或前列腺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子宫强直收缩,影响胎盘剥离面止血。需根据宫缩情况调整剂量,产后观察出血量及凝血指标,避免药物滥用。
5.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一旦发现血小板减少或纤维蛋白原下降,需立即补充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早期干预可阻断凝血级联反应。
分娩过程中需保持环境温度稳定,避免低体温影响凝血功能。医护人员应熟悉应急预案,确保抢救设备及药品完备。产后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性状,警惕迟发性凝血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