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贝母、桔梗、茯苓。具体分析如下:
1.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干燥块茎入药,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等症状。生半夏有毒,需炮制后使用,常见配伍如半夏厚朴汤。其有效成分能抑制呼吸道分泌,促进痰液排出,但阴虚燥咳者慎用。
2.陈皮:陈皮为芸香科柑橘干燥果皮,性温味苦辛,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痰湿壅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膈满闷。陈皮挥发油能刺激呼吸道黏膜,稀释痰液,与半夏配伍可增强化痰效果。需注意气虚或阴虚者不宜长期服用。
3.贝母:贝母为百合科植物鳞茎,分川贝母与浙贝母,性微寒味苦甘。川贝润肺化痰,浙贝清热散结,均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等症。贝母皂苷能抑制咳嗽中枢并稀释痰液,虚寒咳嗽者慎用,反乌头类药材。
4.桔梗: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根,性平味苦辛,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效,主治痰多咳喘、肺痈吐脓。桔梗皂苷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增加支气管分泌,促进痰液咳出,但用量过大易致恶心,胃溃疡者慎用。
5.茯苓: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菌核,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适用于痰饮水肿、脾虚湿盛。茯苓多糖能调节水液代谢,间接减少痰湿生成,常与陈皮、半夏同用,肾虚小便过多者忌服。
使用化痰中药需辨证施治,避免盲目配伍。孕妇、儿童及体质特殊者应在指导下用药,注意炮制方法与剂量控制,防止不良反应。出现过敏或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