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低热或午后潮热、局部疼痛与活动受限、夜间盗汗、体重下降及乏力、寒性脓肿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持续低热或午后潮热:骨结核病常伴随体温异常,表现为长期低热或午后体温升高。发热多由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体温通常不超过38℃,但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能仅感觉身体燥热而无明显体温波动,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2.局部疼痛与活动受限:病变骨骼或关节处出现隐痛或钝痛,活动时加剧。脊柱结核可能导致背部放射性疼痛,关节结核则伴有关节肿胀和僵硬。疼痛初期较轻,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严重时影响正常行动,甚至导致关节畸形。
3.夜间盗汗:睡眠中大量出汗,醒后汗止,常浸湿衣物。盗汗与结核菌代谢产物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有关,多与低热同时出现。出汗部位以胸背为主,严重者可能反复发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及体力消耗。
4.体重下降及乏力:由于结核菌消耗机体营养,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瘦和疲劳。体重短期内明显减轻,伴随肌肉无力,活动后气喘。乏力感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是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
5.寒性脓肿形成:病灶周围积聚脓液,但无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脓肿可沿组织间隙扩散,脊柱结核形成的脓肿可能压迫脊髓。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长期不愈,增加治疗难度。
骨结核病需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延误导致骨骼破坏或瘫痪。饮食应高蛋白高热量,增强抵抗力。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定期复查影像学及血液指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