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需确保固定范围超过骨折上下关节、避免直接压迫伤口或骨突部位、固定材料松紧度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固定后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定期观察肢体末端血运和感觉。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范围超过骨折上下关节:骨折固定时需涵盖骨折处相邻的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关节活动,防止骨折端移位。例如前臂骨折需固定腕关节和肘关节,小腿骨折需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固定范围不足可能导致骨折端异常活动,影响愈合或造成二次损伤。
2.避免直接压迫伤口或骨突部位:固定材料如夹板或绷带不可直接压在开放性伤口或骨骼突出处,需用软垫衬垫保护。压迫伤口可能加重组织损伤或引发感染,压迫骨突部位易导致皮肤压疮,尤其在踝、腕等皮下脂肪少的部位需特别注意。
3.固定材料松紧度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固定过紧可能压迫血管神经,导致肢体远端缺血或麻木;过松则无法有效制动。固定后需检查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脉搏,若出现苍白、青紫或麻木需立即调整。
4.固定后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骨折后局部血管损伤易引发肿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回流。上肢可用吊带悬吊,下肢可用枕头垫高,但需避免过度抬高影响动脉供血。
5.定期观察肢体末端血运和感觉:固定后需持续关注远端皮肤温度、颜色、感觉及运动功能。若出现剧痛、麻木或活动障碍,提示可能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神经压迫,需紧急处理。
骨折处理过程中需保持动作轻柔,避免粗暴移动加重损伤。固定前需评估骨折类型及合并伤,优先处理大出血或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临时固定后需尽快转运至专业医疗机构,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固定期间注意保暖,防止低温导致血液循环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