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需确保固定范围超过上下关节、保持功能位避免畸形、松紧适度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固定材料选择需透气防过敏、定期观察调整避免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范围超过上下关节:骨折固定时需涵盖损伤部位相邻的上下关节,以限制活动并促进骨痂形成。例如前臂骨折需固定腕关节和肘关节,避免断端移位。固定过短可能导致稳定性不足,过长则影响未受伤关节功能。
2.保持功能位避免畸形:固定体位应符合生理功能需求,如肘关节屈曲90度、踝关节保持直角。错误体位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或愈合后功能障碍。需根据骨折部位调整,兼顾稳定与后期康复。
3.松紧适度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固定过紧会压迫血管神经,引发肿胀或坏死;过松则失去固定意义。绑带应以能容纳一指为宜,并观察末梢颜色和温度。出现麻木或青紫需立即调整。
4.固定材料选择需透气防过敏:石膏、夹板或支具应轻便透气,避免皮肤过敏或溃烂。接触面可垫软衬,骨突处加强保护。潮湿或污染的材料需及时更换,防止感染。
5.定期观察调整避免并发症:固定后需复查X线确认对位情况,并根据肿胀消退程度调整松紧。早期发现压疮、感染或固定失效可及时干预,避免影响愈合。
固定期间需避免负重或剧烈活动,饮食补充钙质与蛋白质。疼痛加剧或异常发热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拆除固定装置。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