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需确保固定范围超过骨折上下关节、避免压迫神经血管、保持功能位固定、松紧度适宜防止肿胀、定期观察肢体血运和感觉。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范围超过骨折上下关节:骨折固定时需涵盖骨折部位相邻的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活动范围,避免断端移位。例如前臂骨折需固定腕关节和肘关节,小腿骨折需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固定材料长度不足可能导致固定失效,增加二次损伤风险。
2.避免压迫神经血管:固定材料过紧或位置不当可能压迫周围神经血管,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或血液循环障碍。绑扎时需避开关节内侧、腋窝等神经血管密集区,并预留适当空间。固定后需检查远端动脉搏动和皮肤颜色。
3.保持功能位固定:肢体固定需处于生理功能位,便于后期康复。上肢通常保持屈肘90度、腕背伸30度,下肢保持踝关节中立位。错误体位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或畸形愈合,影响功能恢复。
4.松紧度适宜防止肿胀:固定带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紧可能阻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有效制动。骨折初期肢体肿胀明显,需适时调整固定带,避免组织缺血坏死。肿胀消退后需重新评估固定松紧度。
5.定期观察肢体血运和感觉:固定后需密切观察远端皮肤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感觉变化。若出现苍白、青紫、麻木或疼痛加剧,提示可能发生血液循环或神经压迫,需立即处理。
固定操作需由专业人员完成,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损伤。固定材料应清洁干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临时固定后仍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调整或拆除。固定期间注意肢体保暖,减少活动,防止固定松动或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