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移位常见有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具体分析如下:
1.成角移位:骨折两端轴线形成夹角,多见于长骨骨折。暴力方向与肌肉牵拉不平衡是主要原因,如桡骨远端骨折出现餐叉样畸形。成角超过15度需手法复位,否则影响肢体功能。儿童青枝骨折因骨骼柔韧性可能出现弹性成角,复位时需注意保留适度生理弧度。
2.侧方移位:骨折端横向错位,常见于直接暴力损伤。X线显示骨折线两侧骨皮质不对齐,如股骨干骨折可出现重叠或分离。侧方移位超过骨干直径1/3需干预,否则易导致延迟愈合。关节内骨折侧方移位需解剖复位,避免创伤性关节炎。
3.缩短移位:骨折端纵向重叠导致肢体缩短,多因肌肉收缩或重力作用。如肱骨外科颈骨折受胸大肌牵拉向上移位。缩短超过2cm需牵引复位,尤其下肢骨折需恢复长度平衡。骨盆骨折伴缩短可能损伤神经血管,需紧急处理。
4.分离移位:骨折端间隙增大,多见于韧带牵拉或过度牵引。尺骨鹰嘴骨折因肱三头肌收缩出现分离,需手术固定。分离超过5毫米易形成假关节,影响骨痂生长。关节附近分离移位可能合并韧带断裂,需同时修复软组织。
5.旋转移位:骨折端沿纵轴旋转,常见于螺旋形骨折。胫腓骨双骨折可能出现足部外旋畸形。旋转移位超过10度需矫正,否则影响步态。儿童骨骺损伤伴旋转移位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早期干预。
骨折后需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观察末梢血运及感觉变化。复位后定期影像学评估对位情况,功能锻炼需循序渐进。开放性骨折需优先处理创面,避免感染影响愈合。老年患者需注意并发症预防,长期卧床者应加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