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肌肉痉挛、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具体分析如下:
1.压疮:脊髓损伤后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形成压疮。常见于骶尾部、坐骨结节等骨突部位。早期表现为皮肤发红,进展后出现溃疡甚至坏死。预防需定期翻身、使用减压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治疗包括清创、敷料覆盖及必要时手术修复。
2.泌尿系统感染:脊髓损伤影响膀胱功能,导致尿潴留或失禁,增加感染风险。表现为尿频、尿急、发热等。长期留置导尿管或间歇导尿操作不当易引发感染。预防需规范导尿、多饮水、定期检查尿液。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严重时需调整排尿方式。
3.深静脉血栓:脊髓损伤后肢体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可能引发肺栓塞。预防需早期活动、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或手术取栓,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4.肌肉痉挛: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控制减弱,肌肉张力异常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抽搐。长期痉挛可导致关节变形。预防需规律康复训练、保持正确体位。治疗包括药物缓解、物理疗法或局部注射,严重时需手术干预。
5.自主神经反射异常:高位脊髓损伤后交感神经失控,轻微刺激即可引发血压骤升、头痛等症状。常见诱因包括膀胱充盈、肠道刺激等。预防需避免刺激源,及时排空膀胱和肠道。治疗以降压药物为主,需紧急处理以防脑血管意外。
脊髓损伤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并发症迹象。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饮食需均衡,预防便秘。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帮助适应生活变化。家属应掌握基本护理技能,配合医疗团队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