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可能导致压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具体分析如下:
1.压疮:脊髓损伤后感觉和运动功能受限,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坏死。常见于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需定期翻身减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工具减少压力。
2.泌尿系统感染:脊髓损伤影响膀胱排尿功能,残余尿量增加易滋生细菌。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发热等症状。需通过间歇导尿或留置导尿管理排尿,定期检查尿常规,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感染。
3.深静脉血栓:脊髓损伤后肢体活动减少,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需早期进行被动活动,穿戴弹力袜,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4.肌肉萎缩:脊髓损伤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逐渐萎缩。表现为肌力下降、肢体变细。需通过电刺激、被动运动及康复训练延缓萎缩进程,维持关节活动度。
5.自主神经反射异常:脊髓损伤后交感神经调节失衡,受刺激时引发血压骤升、头痛、出汗等症状。常见于胸段以上损伤。需及时排除诱因如膀胱充盈或便秘,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缓解症状。
脊髓损伤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定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饮食应均衡,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预防便秘。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