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梗塞后遗症常见的有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困难、认知能力下降、情绪异常。具体分析如下:
1.肢体活动障碍:脑梗塞后常出现偏瘫或单侧肢体无力,由于运动神经通路受损导致肌肉控制能力减弱。早期表现为患侧肢体僵硬或松弛,后期可能因肌肉萎缩或关节挛缩加重行动困难。康复训练可改善部分功能,但完全恢复较难。
2.语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构音障碍或失语症,表现为发音含糊、词汇量减少或理解能力下降。语言中枢受损后,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可能同时受影响。需通过长期语言训练逐步恢复,但严重者可能遗留永久性障碍。
3.吞咽困难:延髓或大脑皮层损伤可能导致吞咽反射减弱,进食时易呛咳或误吸。长期吞咽障碍可能引发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需调整食物性状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必要时采用鼻饲管辅助进食。
4.认知能力下降:脑梗塞后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执行功能受损。额叶或海马区缺血会影响信息处理和逻辑思维,部分患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认知康复可延缓病情进展,但损伤严重者恢复有限。
5.情绪异常: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或情绪失控,与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及心理应激有关。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康复积极性,需结合药物及心理干预改善症状。
脑梗塞后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复发风险。康复过程应循序渐进,家属需配合护理并关注心理状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减少高脂高盐摄入。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