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导致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有毒成分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过度积累,持续刺激神经受体,引发一系列神经毒性反应。长期接触或急性中毒都可能造成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性损害。
农药中的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膜和突触传递过程。有机磷化合物能不可逆地结合胆碱酯酶,使肌肉持续收缩直至麻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延缓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关闭,导致重复放电。这些机制会导致震颤、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严重时出现昏迷或呼吸衰竭。部分农药代谢产物具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可能在接触数周后引发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肌无力,这与轴突变性及髓鞘损伤有关。
接触农药时应穿戴防护装备,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出现头晕、呕吐等早期症状需立即脱离污染源,皮肤污染时用肥皂水清洗。误服者不宜催吐,应保留农药包装及时就医。阿托品和解磷定是常用解毒剂,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长期低剂量接触者应定期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农村地区需加强农药储存管理,儿童孕妇应避免接触。出现手脚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时,需进行肌电图和神经活检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