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手足口病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疱疹、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居家隔离减少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出现高热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按剂量服用。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或抽搐,需立即住院治疗。医生可能开具抗病毒药物或口腔喷雾缓解溃疡疼痛,不可自行使用抗生素。
2.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疱疹:皮疹多出现在手足臀等部位,需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疱疹未破溃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剪短指甲并包裹双手防止抓挠,破溃处可涂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摩擦。
3.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发热和口腔溃疡易导致进食困难,应少量多次喂凉开水或淡盐水。婴儿可增加母乳喂养次数,较大儿童可给予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避免酸性或辛辣食物刺激溃疡。若出现尿量减少、嘴唇干裂等脱水表现需静脉补液。
4.居家隔离减少交叉感染:患儿粪便、唾液及疱疹液均具传染性,需单独使用餐具并每日煮沸消毒。隔离期通常为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室内每日通风两次,污染物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庭成员需加强洗手,尤其接触患儿后。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患儿1周内自愈,但需警惕重症表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急促、四肢发凉或呕吐需立即复诊。恢复期若出现指甲脱落属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每日记录体温和皮疹变化,就医时提供详细病程记录。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使用过的玩具、床单等物品需彻底消毒。成人接触患儿后也可能成为隐性传染源,需注意自身防护。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手段,适龄儿童应按时接种。康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需持续做好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