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肝下垂是指肝脏位置低于正常解剖位置,多由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因素导致。肝脏通过韧带固定于右上腹,若固定结构松弛或腹腔压力异常,可能引发下垂。该现象在婴幼儿中较为罕见,但需警惕潜在病理因素。
幼儿肝下垂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生理性下垂多见于体型瘦长、腹壁肌肉薄弱的幼儿,肝脏活动度增大但功能正常。病理性下垂常伴随先天韧带发育不良、膈肌麻痹、腹腔占位性病变或严重营养不良。部分患儿会出现饭后右上腹坠胀、恶心等不适,严重者可能因肝脏扭转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可明确肝脏下缘位置,若低于肋弓下3cm且伴随症状,需进一步评估。
发现幼儿肝下垂需密切观察伴随症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肝脏损伤。定期体检监测肝脏位置和功能,营养不良患儿需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若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皮肤黄染,应立即就医排除胆道梗阻或肝脏缺血。日常护理中注意避免腹部受压,哺乳后保持竖抱姿势减轻腹腔压力。多数生理性肝下垂随年龄增长自行改善,病理性情况需根据病因进行韧带固定术或原发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