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痿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指因气血不足或经络阻滞导致肢体筋脉失养,引发肌肉萎缩、肢体无力或运动障碍的病症。该病名出自《黄帝内经》,与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属于痿证范畴,现代医学中可能与神经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存在部分交叉。
脉痿的形成多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或外邪侵袭有关。长期劳倦、情志抑郁或湿热内蕴均可耗伤气血,使经脉空虚,无法濡养肌肉筋脉。典型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尤以下肢常见,伴随肌肉消瘦、关节松弛或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全身症状,反映心脾两虚的病机。诊断需结合舌脉特征,如舌淡苔白、脉细弱提示气血亏虚,舌红苔黄腻则多属湿热浸淫。传统治疗强调辨证施治,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为主,配合针灸疏通经络,现代医学则需排查多发性神经炎、肌营养不良等器质性疾病。
预防脉痿需避免过度劳累与久居潮湿环境,饮食宜均衡,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食材。急性发作期应减少剧烈运动,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以防废用性萎缩。服用中药需辨别体质,湿热者忌温补,气虚者慎用苦寒药物。若出现进行性肌无力或呼吸困难,需警惕重症肌无力等急症,立即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可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