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痿病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痿证范畴,多与五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湿热阻滞等因素相关,常见类型包括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
痿病的形成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密切相关。肺主气,朝百脉,肺热伤津可致筋脉失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不足难以濡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易导致筋骨失养而痿弱。湿热之邪浸淫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亦可引发肢体痿废。治疗上需辨证施治,如清热润肺、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或清利湿热等,常用方剂包括清燥救肺汤、参苓白术散、虎潜丸等,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以疏通经络。
痿病的调护需注重整体调理与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劳累或久卧伤气,饮食宜清淡营养,少食肥甘厚味以防湿热内生。适当进行舒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以促进气血流通。情绪抑郁或焦虑可能加重病情,需保持心态平和。痿病病程较长,治疗需耐心,不可急于求成,同时需与西医神经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鉴别,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中西医协同治疗可提高疗效。